岭南元素添亮点,匠心匠艺话传承
本届擂台赛首设灰塑项目,展现广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,传承弘扬岭南建筑文化。构图、扎骨架、草筋灰打底、纸筋灰塑形、色灰塑形、上彩……一幅色彩明艳、精雕细琢的《岭南春色》图跃然“板”上,该项目也成为了众人瞩目的“明星”项目。与别的赛区的热闹不同,17名参赛选手分外冷静,沉浸在自己的画板上,步骤沉着有序,在7个小时内逐渐丰满自己的灰塑作品。
项目的前三名均出自庄氏家族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庄锦彬和庄锦鸿兄弟在本次比赛中,凭借行云流水的娴熟技艺及生机饱满的构图,分别获得第一、第二,超越了既是师父又是叔父的庄春南。他们叔侄三人曾参加过广州光孝寺、仁威古庙、佛山乐从陈家祠等古建筑项目的修建,在继承中发扬,在坚持中创新,展现绣花功夫。庄春南表示,工匠志在匠心匠造,多年的坚持源于心中对传统技艺的热爱,能让更多广州百姓关注灰塑、带动更多的建筑工匠学习灰塑技艺,是参加比赛最大的意义和收获。
精诚合作出精品,技艺精湛展风采
今年擂台赛首设模板工、架子工为比赛项目。一块块模板经过精准计算、切割,搭建成精致有型的“幸福阶梯”,模板工试题设置充分考量技术点、精准度、观赏性,全面考察选手的综合水平。来自中建四局一公司的郑双邦和潘取伟,在比赛中节奏默契,工序合理,完成的作品边弧圆润,拼缝严密,最终摘得银奖。实力不是偶然,早在两个月前,他们在本届擂台赛预赛中,郑双邦在搭档潘取伟中暑无法继续参赛的情况下,坚持独自完成剩余2/3的模板搭建,最终仍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绩,以节约高效的精湛技艺彰显了工匠风范。
架子工考验选手对安全系统及结构受力的整体理解,高低调平统一、安全支撑牢固、节点防滑扣及悬挑阳角应用合理……都是评判优秀作品的标准,参赛选手们唯有“心中有数”,对施工规范及工序精通掌握,方能在横平竖直的架子上得心应手。
拿下架子工第一名的卢杨和杨宇,同样来自一公司。在评价环节,他们外观精致整齐的作品引来不少工友同行的观摩点赞。面临这样的结果,卢杨和杨宇一开始“没敢想”。原来,他们在抽签环节出师不利,地面高低差较大的工位给比赛带来了不少麻烦。一线作业经验丰富的他们细致观察后,用木垫快速调整了地面平整度,确保架子的“基座”安全可靠。越干越起劲,沉着稳定的心态为他们抓住了机遇。
比赛规格创新高,公平公正赛实力
据总裁判长赖伟民介绍,本届羊城工匠角逐再创参赛人数之最,赛事的规模及策划也刷新历史记录。从今年3月开始,组委会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试题及考点的策划准备,经过半年的多次现场实验、推敲优化,确定了一套精度难度高标准、结构细节严控制的考核方案,全方位检索参赛选手的技能实力。在比赛现场,每一个竞赛工位均设置了电子摄像头,全程记录比赛实际情况,选手的参赛公平性得到充分保障。
在本届擂台赛,中建四局选派的16支队伍交出了4金、4银、1铜的好成绩。据参赛带队人介绍,历年来,中建四局工会以工匠创新工作室为载体,大力培养现代化产业工人。在本届擂台赛前,四局充分利用预赛、区赛层层选拔强手,并组织单位内各专业技术人员,对参赛选手开展长达半个月的培训交底,做足参赛准备。
往届羊城建筑工匠优秀代表田忠贵来自中建四局,今年已是第二次担任擂台赛副总裁判长。他也表示,作为裁判参与赛事十分荣幸,回想三年前自己能从一名普通钢筋工人成为一名产业工人,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中建四局搭建了公平公正的竞技平台,才得以展现建筑一线工人的专长与实力。
科技辉映创新路,融合发展促转型
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,不仅推动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,也将催生新产业、新业态和新模式,助力广州实现“四个出新出彩”,优化提升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,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
本届擂台赛再设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装配作业项目,并以“装配未来”创新命题,寓意着开启装配式建筑大门,通向装配式建筑的未来。同时首次开设建筑新科技展示和体验活动,二十余项硬核科技、特色产品展现科技建造的魅力,充分体现科技和技能融合。其中,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筑智能顶模系统被誉为“空中造楼机”,已被列为建筑业十项新技术重点推广,应用该项技术的广州西塔、深圳京基100均获得鲁班奖。
近年来,广州市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工人培育,连续五年举办擂台赛,共选拔产生了300多名羊城建筑工匠。工匠们活跃在广州工程建设的第一线,不断追求精湛技艺,充分发挥示范领军作用,带动全社会形成“弘扬工匠精神、争做技能人才”的良好氛围,推动我市建筑工程施工技能水平不断提高。
(文:谢敏飘/图:许仲毅 谢敏飘 黄丹蕾 陈姝杉)